积极心理学关照下的防欺凌心理活动课设计研究 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2025-06-27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积极心理学关照下的防欺凌心理活动课设计研究

文献综述

一、引言

校园欺凌作为一个全球性的教育和社会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成就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蓬勃发展为校园欺凌预防与干预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本综述旨在全面梳理国内外关于校园欺凌预防与积极心理学应用的研究现状,剖析现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为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防欺凌心理活动课教学设计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明确的研究方向。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一)理论研究

国外在校园欺凌研究领域起步较早且成果丰硕,从行为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角度深入探究校园欺凌的成因、发展机制和干预策略。塞利格曼(2002)提出的 “积极教育” 理念,为校园欺凌预防注入了新的活力。该理念强调通过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个人优势和心理韧性,提升学生的心理资本,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的积极品质和心理资源是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关键,通过挖掘和培养这些积极因素,可以有效预防校园欺凌行为。例如,培养学生的感恩心态,能增强他们的积极情绪体验,改善人际关系,减少冲突的发生。

(二)实践研究

一些国家积极开展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校园欺凌预防项目。美国的 “Character Strengths” 项目颇具代表性,该项目聚焦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如勇气、公正、感恩等,通过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和运用自身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校园欺凌的发生率。然而,这类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多数研究侧重于理论探讨,缺乏系统、科学的教学设计和长期的实践验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适应性关注不足,导致部分项目的推广和应用受到限制。

三、国内研究现状

(一)理论研究

国内对校园欺凌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逐渐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校园欺凌的现状调查、成因分析以及传统干预方法的探讨上。随着积极心理学在国内教育领域的兴起,其在校园欺凌预防中的应用开始受到关注,但目前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相关理论研究主要围绕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如积极情绪、个人优势、心流体验和意义感等,探讨其与校园欺凌预防的关联,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

(二)实践研究

国内部分学校积极尝试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校园欺凌预防工作中,多以举办讲座、开展主题活动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知和防范意识,但缺乏系统的课程设计和长期的跟踪评估。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防欺凌课程设计尚未成熟,缺乏可推广、可复制的实践模式,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四、积极心理学在校园欺凌预防中的应用

(一)积极体验

积极体验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心理韧性。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如趣味运动会、团队拓展训练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快乐、满足等积极情绪,缓解学习压力和负面情绪。积极情绪的提升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使其更具创造性地应对问题,减少因情绪问题引发的欺凌行为。同时,积极体验还能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改善同学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二)积极品质

帮助学生识别和培养自身的积极品质,如善良、勇敢、毅力等,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发挥这些优势时,他们会更加自信,减少因自卑、嫉妒等心理引发的欺凌行为。例如,开展 “优点大发现” 活动,让学生互相发现并分享彼此的优点,强化学生对自身积极品质的认知,促进积极行为的产生。

(三)积极的社会系统

构建积极的社会系统,包括和谐的校园环境、良好的家庭关系和友爱的同伴关系,对预防校园欺凌至关重要。在校园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尊重、包容、关爱的校园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减少孤立现象的发生。家庭层面,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机制,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同伴关系方面,鼓励学生建立积极的友谊,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形成良好的同伴互助网络,共同抵御欺凌行为。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系统性欠缺: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在校园欺凌预防中的研究,大多是零散的理论探讨或局部的实践尝试,缺乏系统的教学设计、实施步骤和效果评估体系。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校园欺凌预防理论与实践框架。

长期跟踪研究匮乏:现有的研究对校园欺凌预防措施的长期效果跟踪不足,难以确定积极心理学干预对学生心理健康和行为改变的长期影响。缺乏长期的数据支持,无法准确评估预防措施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文化适应性问题:国外的积极心理学干预项目在引入国内时,存在文化适应性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社会价值观和教育体系存在差异,直接照搬国外经验难以取得理想效果,需要结合本土文化进行调整和创新。

(二)未来展望

强化实践研究:加强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防欺凌心理活动课教学设计与实践验证研究。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和实践操作,开发出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案,为学校提供切实可行的预防工具。

关注长期效果评估:开展长期跟踪研究,建立完善的效果评估机制,对积极心理学干预措施的长期效果进行持续监测和分析。通过长期的数据积累,深入了解干预措施对学生心理健康、行为模式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长期影响,为后续研究和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注重文化融合创新:结合中国文化背景和教育实际,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中的积极元素,将其融入校园欺凌预防工作中。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心理学干预课程和活动,提高干预措施的文化适应性和有效性。

六、结论

积极心理学为校园欺凌预防提供了富有潜力的理论和实践方向。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未来的研究应紧密围绕实践验证、长期效果评估和文化融合创新等方面展开,推动校园欺凌预防工作从传统模式向积极预防模式转变,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七、参考文献

  1. 陈光辉.(2018).校园欺凌的现状与成因研究.教育研究,39(4),P56-62.

  2. 岳晓东.(2012).积极心理学在中国教育领域的应用.心理科学进展,20(3),P456-463.

  3. 张大均.(2019).校园欺凌干预的实践探索.教育研究,40(5),P78-85.

  4. 李晓东.(2020).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校园欺凌干预.心理科学进展,28(2),P345-352.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袁岚岚